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大潮中,飽受詬病的中國基礎教育該如何找回迷失的自我,如何重建自身的價值?這對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我們這些從事基礎教育的人來說,都是亟待探求的理論和理論課題。我們應該深思自己走過的路,深思我們的教育教學存在的失誤,進而做到使人才的培育從基礎開端,走出一條安康正確的基礎教育之路。
對過去基礎教育的深思
過去,由于目的的錯位,招致了教育的種種問題:長期過重的課業擔負、過多的重復勞動、過難的習作考試、過低的學業成果、過多的負面壓力,招致學生自自自信心與興味愛好的缺失,學生較早地失去了學習動力,對學習產生了厭倦。教員教法單一,強調重復死記,沒有使學生從教學中控制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思想方式和學科思想,影響了學生的后續學習力、創新肉體以及批判性思想的展開。而這一切,都是教育理念滯后的直觀顯現。
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培育德、智、體等全面展開的社會主義事業樹立者和接班人,而應試教育和偽素質教育的培育目的存在著嚴重傾向“智育”、弱化德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等問題?;A教育畢業學生分流的特性和理想是,一部分學生升學繼續進修,另一部分學生直接就業。這就懇求基礎教育不只需對升學的學生擔任,而且要對就業的學生擔任,對全體學生的可持續展開擔任。因此,我們的培育目的應定位在培育學生有“安康的思想,規范的行為,堅毅的質量,良好的方法,豐厚的學問”上。
當前,以重復勞動多、課業擔負重為特性的基礎教育“一刀切、方式化”的傾向依然相當嚴重,我們的中學教育幾乎沒有給學生自主展開的空間。一是大一統的課程體系,致使學生沒有自主選擇的余地,選修課由國度規則,校本選修課有虛化、走過場的傾向。二是老套單一的課堂講授方式沒有根本性的變化,探求、協作、自主式的學習形同虛設,學生的主體位置并沒有得到真正確立。三是時空局限。學生的學習空間是狹小的,大多是學校和家庭兩點一線。學生的時間被好意的輔導、大量反復的作業練習全部占去。四是個性化的展開遭到歧視。多元智能理論并沒有被人們普遍認同,致使構成了目前學生有個性不敢張揚、有特長不敢發揮、有興味不敢顯露的局面。
我們不能夢想著用培育工匠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來培育出引領潮流的大家來;我們也不能夢想著用原封不動的教育思想來教育好極具新時期特質的青少年。反觀之前和當下的基礎教育,無不或多或少映現著陳舊理念的影子。
我們今天培育教育的人是二三十年以后的社會主宰者,是未來的人才。我們絕不能只思索眼前的功利和單一的追求,必需求為學生的未來持續展開著想。
對未來基礎教育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