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論論文:淺析課堂學習方式的轉變 由碩士畢業論文中心,碩士論文組整理提供,本文闡述了淺析課堂學習方式的轉變
傳統意義上的課堂,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習和掌握課本知識,或跟著教師按設定的模式重復操作,逐步掌握由別人設計好的技能和方法。
新課改要求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教師應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習知識、積累知識上,從而真正實現變“教”為“不教”。
一、激活思維,讓學生動腦
人們普遍認為,人的智能結構一般由觀察能力、記憶力、注意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構成。其中思維是智能活動的核心,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是人類特有的認知活動。那么,如何激活學生的思維呢?
首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著眼于“三個聯系”,即聯系舊知識、聯系已有的生活體驗、聯系社會熱點設計思考題,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如在教讀余光中的《鄉愁》時,我設計如下問題:
?。?)關于思鄉的詩我們學過或讀過哪些,請在記憶中搜索出來背誦一下。(聯系舊知識)
?。?)該詩主題是盼望海峽兩岸統一,可是“臺灣問題”現在很棘手,你認為阻礙兩岸統一的原因是什么?(聯系社會熱點)
其次,注重挖掘可供學生進行豐富聯想的語言、情節等因素,讓學生進行合乎情理、符合邏輯的想象,與作者產生共鳴。
如教學《孔乙己》一課時,我就充分利用人物語言的空白和故事情節的空白??滓壹鹤詈笠淮蝸砭频?,低聲說道,“跌斷,跌,跌……”。這是孔乙己想辯而不能辯的情景,可以讓學生根據語境補充未說出的內容。
讓學生沉浸在作者創設的藝術境界中,感其情,悟其理,發揮聯想、想象的優勢,將會有新的創造。
二、激發興趣,讓學生動口
課程改革已經開展了好幾年,但滔滔不絕的說教,在當今的語文課堂上仍屢見不鮮。
這種說教留給學生的往往是被動的接受。我認為,運用質疑與釋疑的教學方法,是一個激發興趣,讓學生動口、自主學習的途徑。我在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向學生提出:“作者描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一個學生說:“作者童年時期喜歡百草園,不喜歡三味書屋。”我說:“作者為什么喜歡百草園的生活,不喜歡三味書屋的生活?”另一個學生接著說:“因為百草園給作者樂趣,而三味書屋的環境呆板,氣氛嚴肅,禮節繁多,讀的書似懂非懂,又不允許提出感興趣的問題,還有懲罰學生的規矩,所以他不喜歡三味書屋的生活。”我對這個學生的回答作了肯定。
驀地,又一個學生站起來說:“作者既然不喜歡三味書屋,怎么還懷念他偷偷到三味書屋后面的小園子里玩耍的情景和老先生讀書入神的畫面呢?”我還沒來得及指定學生來答疑,就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質疑:“三味書屋這樣可惡,作者對先生為什么還尊敬呢?”
最后我釋疑:“我們不能說作者完全不喜歡三味書屋的生活。作者對先生尊敬,是因為先生公正、質樸、博學,他不常對學生用戒尺,不常罰學生跪,在森嚴的封建教育制度下,老先生還是比較開明的,我們要否定可惡的封建制度,不能完全否定舊學校的老先生。”
在課堂上,運用質疑和答疑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三、創設氛圍,讓學生動情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作為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要設法調動學生的情感。
1.教師要善于創設喚起學生情感的環境
環境影響人,環境造就人。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可以使學生愛學、會學、樂學。
學習《三峽》時,學生通過聽錄音,看錄像,去體驗“素湍、綠潭、怪柏、懸泉、飛瀑”等文字的描述,樹立美的意識,激發美的情趣。
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時播放《駿馬奮蹄》,既很好地渲染出一種遼闊萬里、生機勃發的意境,又能使學生體驗到一代偉人面對蒼茫大地時所抒發的斗志豪情,更能產生對青年毛澤東的一系列聯想和想象。
學習《周總理,你在哪里》時,講臺鋪著潔白的桌布,擺上一盆淡雅的蘭花,在低沉的哀樂聲中插播《十里長街送總理》的畫面錄像,一下子就將學生帶入了對周總理的深深的緬懷之中。這些環境氛圍給學生極大的感染和熏陶。
2.教師要善于動情
教學過程總是伴隨著師生的情感交流,教師帶著激情進入角色,才能帶著學生進入情境之中。
學習高爾基的《海燕》時,我在介紹文章背景后,用抑揚頓挫的語調進行飽含激情的朗誦,再通過精練的闡釋,把學生帶入那無產階級革命與沙皇黑暗勢力殊死搏斗的歷史時刻,使學生深切體會到作為革命者化身的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際的英勇無畏和樂觀豪邁的形象。
接下來的學生朗讀、課堂討論、回答問題等,無一不是在教師的激情誘導下進行。這樣,教師始終以自己的情感撥動著學生情感的心弦,帶動他們情感的發展,教師的情感成為聯系文章作者與學生情感的紐帶。學生與文章內容的距離拉近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增強了。
3.教師要注重讓學生體味、感受生活
在創設情境,投入情感的基礎上,要注意引導學生捕捉文章中的氣息,讓學生從中理解生活、學會生活。
學習朱自清的《春》時,我親自帶領學生去感受春天的溫暖與美好,去體味“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味道,讓學生經過切身的感受體悟到春天勃勃的生機、旺盛的活力。
學習曹操的《觀滄?!窌r,則注重讓學生感受一種蒼涼悲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渾之美。
學習契訶夫的《變色龍》時,則讓學生觀察社會上那些慣于見風使舵、趨炎附勢之人的行為,感受其靈魂的丑陋。注重情感體驗,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有助于其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4.教師要善于開展活動,讓學生動手
在動腦、動口、動情的同時,我還注重訓練學生動手的能力,以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
如在學習事物說明文《雄偉的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課文時,我有意安排手巧的學生制作了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實物模型,意在通過動手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學習《天凈沙?秋思》時,通過引導學生先吟誦后作畫的形式,在頭腦中呈現出“枯藤、老樹、昏鴉”以及蕭條、荒涼的秋景,還有以這些景物、景色為背景的“斷腸人在天涯”的整體畫面,進行感知體驗,從形式到內容、從畫面到意境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美,從而感受到蘊含在畫面中游子凄苦的心境和沉郁的情緒。
此外,我還讓學生嘗試做小記者、小編輯、小導游,深入學校、家庭、社會搞調研,增強其動手能力。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積極轉變課堂學習方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動情,全面發展。
教育理論論文:淺析課堂學習方式的轉變 由博士論文網,論文中心為您整理提供信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