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選題緣由與研究意義
1.選題緣由
(1)目前中小學師生沖突現象普遍存在
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這一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成敗,影響著學校功能的實現。師生關系是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有關系就會有沖突。從大量的教育事實來看,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既有和諧、一致的一面,也存在著分歧、對抗和沖突的一面。中國歷來是尊師重教的國度,但近些年來,“尊師重教”的傳統正在慢慢地丟失。當前從媒體曝光的大量中小學師生沖突的事件來看,越來越多的沖突已經超越了心理傷害的層面,出現了一種傷害程度不斷加深的趨勢,甚至發生多起弒師事件。種種事件無不揭露了當前師生關系的緊張現狀。筆者雖然沒有看到比較詳盡的全國性師生沖突的調查統計數據,但從歷史分析的角度來看,中小學師生沖突現象在當下確實有明顯增長的趨勢。因此,中小學師生沖突現象應成為一個引發社會關注和思考的“教育問題”。
當前中小學師生沖突事件頻發,這些事件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蜇痛了人們的心;同時,也折射出當前我國教育體制的種種弊端。師生沖突嚴重影響了我國人才的培養及教育質量的提高,阻礙了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影響了我國校園環境的穩定及和諧社會的建設。這些現象給我們帶來了深深的困擾和擔憂。師生之間到底怎么了?他們為什么會發生沖突?這種沖突會對教育工作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我們能否采取措施預防和消解那些危害嚴重的惡性和對抗性的師生沖突?這是我對師生沖突現象進行研究的最直接原因。
.........................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外研究者主要從師生沖突的類型、功能、原因和對策四個方面對師生沖突問題進行研究。
1.師生沖突的類型劃分
在對師生沖突的已有研究中,將師生沖突的類型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根據沖突發生的地點,可以將沖突分為課內沖突與課外沖突。課內沖突是指師生之間在課堂教學時間內發生的沖突,如學生故意不守紀律,擾亂課堂秩序等。課外沖突則是指發生在課堂教學時間之外的沖突。
(2)按照沖突的表現形式將師生沖突分為顯性沖突和隱性沖突。顯性沖突即師生之間矛盾激化,雙方通過公開或直接的行動表現出來,如師生之間的言語辱罵、人身攻擊甚至毆打、殘殺等。隱性沖突則是指師生之間沖突的一方通過隱蔽的方式表現出來。
(3)依據沖突對組織和群體的影響,可以把師生沖突分為建設性師生沖突與破壞性師生沖突,或稱為正面功能沖突和負面功能沖突。建設性沖突是指對組織、群體的生存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的沖突;破壞性沖突是指對組織、群體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和破壞性作用的沖突。
(4)根據師生之間對抗的程度,將沖突分為一般性沖突和對抗性沖突。主要以教師是否可控做為區分標準。一般性行為沖突其表現不嚴重,烈度不高,程度較低,在教師的可控范圍之內,對教學秩序影響不大。如:不遵守課堂紀律,上課講話,做小動作等。而對抗性行為沖突其表現較嚴重,教師和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失控,如出現辱罵、毆打等。
(5)根據引發師生沖突的主體劃分,可以將沖突分為教師過錯沖突與學生過錯沖突。比如由于教師教育方法不當、變相體罰學生等引起學生的反抗而導致的沖突屬于教師過錯沖突。而有些學生不尊重教師、隨意頂撞教師,故意擾亂課堂教學秩序等,這也可能引發沖突,這種屬于學生過錯沖突。
.............................
二、師生沖突的內涵分析
(一)師生沖突的概念界定
眾所周知,教育學中的“沖突”概念是從社會學領域引入并逐漸發展起來的,因而,我們有必要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以便更加明確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問題。
沖突是社會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要探討師生沖突,首先應明確師生沖突概念的核心構成——沖突是什么。沖突論中一個爭論最大的問題就是沖突的定義問題?!缎氯A字典》中對“沖突”的解釋是“有矛盾;爭斗;爭執”?!掇o?!逢P于“沖突”的解釋有三項:①急奔猛闖;②抵觸、爭執、爭斗。③文藝用語,指現實生活中人們由于立場觀點、思想感情、要求愿望等不同而產生的矛盾沖突在文藝作品中的反映??梢?,詞典中認為“沖突”是一種公開化的矛盾,是一種可能會產生斗爭的矛盾形式,是一種對和諧狀態的破壞和否定。
沖突是社會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要探討師生沖突,首先應明確師生沖突概念的核心構成——沖突是什么。沖突論中一個爭論最大的問題就是沖突的定義問題?!缎氯A字典》中對“沖突”的解釋是“有矛盾;爭斗;爭執”?!掇o?!逢P于“沖突”的解釋有三項:①急奔猛闖;②抵觸、爭執、爭斗。③文藝用語,指現實生活中人們由于立場觀點、思想感情、要求愿望等不同而產生的矛盾沖突在文藝作品中的反映??梢?,詞典中認為“沖突”是一種公開化的矛盾,是一種可能會產生斗爭的矛盾形式,是一種對和諧狀態的破壞和否定。
國外研究者們對“沖突”一詞給出了不同的界定。社會學家對于沖突概念的研究基本上存在著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廣義的沖突不僅包括不同主體之間存在的對抗、糾紛、爭奪等比較激烈的斗爭,而且包括不同主體在一般意義上存在的競爭、分歧、意見不一、缺乏協調等不激烈的狀態。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劉易斯·A·科塞(Lewis·A·Coser)對沖突的概念持一種比較寬泛的認識,他認為沖突是“對有關價值、稀有地位、權力以及資源的斗爭,在這種斗爭中,對立雙方的目的是要破壞甚至傷害對方。”①另一位著名的社會學家克·芬克對沖突也持比較廣義的認識,
他提出,“沖突指雙方由于目標不一致、利益存在對立、對對方懷有敵意、觀點不同,以及對對方的干涉等造成雙方相互抵觸的狀態。”②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喬·H·特納對上述比較寬泛的定義持不同態度,他認為:“沖突是雙方之間公開與直接的互動,在沖突的每一方的行動都是力圖阻止對方達到目標。”③這種狹義的沖突定義堅持沖突是各方之間公開的、直接的互動。這些社會學家是最早一批對社會沖突現象進行系統、深入研究的人,在學術界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
.......................
(二)師生沖突的特征
根據師生沖突的已有研究,從社會沖突理論出發,結合當前我國中小學師生沖突現狀,可將師生沖突的特征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師生沖突的必然性。社會學家普遍認為,沖突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師生沖突作為社會互動方式之一,是社會沖突在教育領域的體現,因此,師生沖突的存在是必然的。師生之間由于價值觀、目標、地位、資源多寡等方面存在差異,教育教學活動又使師生有大量的機會面對面接觸,直接的、公開的沖突很容易發生。
2、師生沖突的發展性。師生關系并非固定不變,而是始終處在一個變化的過程中。沖突的方式和強度都會隨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而發生變化,這與沖突雙方解決矛盾的方式密不可分。如果教師沒有對矛盾進行良好的疏導,隱形沖突會演變成顯性沖突,一般性行為沖突也會發展成對抗性行為沖突。反之,如果師生進行了有效的溝通和協商,負向功能沖突可以轉化成正向功能沖突,破壞性沖突也能變成建設性沖突。
3、師生沖突的二重性。當前學術界普遍承認沖突的二重性,即師生沖突對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不僅僅只有負面功能,同時也存在正面功能。一方面,良性沖突有利于促進教師反思,提升自身素質;促進學校規章制度的完善;促進學生社會化進程,有利于學生學習處理人際關系。另一方面,惡性沖突會嚴重影響師生的身心健康;影響教師的職業態度和工作有效性;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傊?,師生沖突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將沖突控制在適當的水平上,降低其破壞性影響。
4、師生間惡性、極端沖突事件增多。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從 2012 年到 2018年引起社會較為關注的中小學師生沖突案例高達 62 起,其中多起案例中,學生對教師實施暴力手段,使多起命案發生,教師慘死。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采取暴力手段的現象依然存在,教師體罰學生案例從未淡出公眾視野,罰站、扇耳光、打手板等案例不勝枚舉,甚至發生暴力悲劇。
..............................
根據師生沖突的已有研究,從社會沖突理論出發,結合當前我國中小學師生沖突現狀,可將師生沖突的特征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師生沖突的必然性。社會學家普遍認為,沖突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師生沖突作為社會互動方式之一,是社會沖突在教育領域的體現,因此,師生沖突的存在是必然的。師生之間由于價值觀、目標、地位、資源多寡等方面存在差異,教育教學活動又使師生有大量的機會面對面接觸,直接的、公開的沖突很容易發生。
2、師生沖突的發展性。師生關系并非固定不變,而是始終處在一個變化的過程中。沖突的方式和強度都會隨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而發生變化,這與沖突雙方解決矛盾的方式密不可分。如果教師沒有對矛盾進行良好的疏導,隱形沖突會演變成顯性沖突,一般性行為沖突也會發展成對抗性行為沖突。反之,如果師生進行了有效的溝通和協商,負向功能沖突可以轉化成正向功能沖突,破壞性沖突也能變成建設性沖突。
3、師生沖突的二重性。當前學術界普遍承認沖突的二重性,即師生沖突對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不僅僅只有負面功能,同時也存在正面功能。一方面,良性沖突有利于促進教師反思,提升自身素質;促進學校規章制度的完善;促進學生社會化進程,有利于學生學習處理人際關系。另一方面,惡性沖突會嚴重影響師生的身心健康;影響教師的職業態度和工作有效性;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傊?,師生沖突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將沖突控制在適當的水平上,降低其破壞性影響。
4、師生間惡性、極端沖突事件增多。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從 2012 年到 2018年引起社會較為關注的中小學師生沖突案例高達 62 起,其中多起案例中,學生對教師實施暴力手段,使多起命案發生,教師慘死。另一方面,教師對學生采取暴力手段的現象依然存在,教師體罰學生案例從未淡出公眾視野,罰站、扇耳光、打手板等案例不勝枚舉,甚至發生暴力悲劇。
..............................
(一)家庭因素..................................... 18
1.家庭關系不融洽................................... 18
2.父母教育方式不當.............................. 19
3.家長不恰當的介入............................... 21
四、化解中小學師生沖突的對策與建議.......................... 36
(一)家庭方面......................................... 36
1.優化家庭環境,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36
2.采用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36
3.提高自身素質,提升教育能力............................... 37
三、中小學師生沖突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家庭在兒童行為社會化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國外研究表明,缺乏溫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長對兒童缺乏正確的行為指導和活動監督以及對兒童寄予不合理的期望都可能造成兒童以后的高攻擊性。
1.家庭關系不融洽
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正常情況下,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相處的時間最長,因此,家庭成員之間相處和互動方式直接對孩子成長產生影響。如果孩子成長在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中,家庭成員彼此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孩子從中就學會了以友好和善意的方式對待他人。因此,在和睦、融洽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比較穩定,能用積極的態度對待他人,當與教師發生沖突時能夠采取更溫和的方式解決問題。相反,如果父母每天不停的吵架、打架,甚至把怨氣發泄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辱罵甚或毆打,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就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從而將這種不信任感傳遞到他人身上,對整個社會充滿怨恨和敵意,從而增加了師生沖突發生的概率和可能性。因此,在不和睦、不融洽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當與教師發生沖突時,容易采用暴力甚至極端化的方式解決問題。
在破裂型家庭中,父母感情不和,經常為了生活瑣事發生爭吵,進而動手打架,甚至會把怒氣發泄在孩子身上。從父母感情破裂到離婚的整個過程,孩子心靈上遭受巨大的創傷。家庭關系不和睦,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懷,內心痛苦、精神抑郁,由對父母的不信任擴展到對他人、集體、社會的不信任,使孩子對學習喪失興趣,自我效能感低,對他人缺乏包容和信任,經常曠課、擾亂課堂秩序、打架甚至做出違法犯罪事情。父母離異、家庭破裂給孩子身心造成嚴重傷害,極易與教師發生對抗。
.............................
四、化解中小學師生沖突的對策與建議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子女接受教育最開始的源泉。家庭教育的成敗直接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情緒的調節能力。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盡力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同時要采用正確的教育方式;還要提高自身素質,為孩子的發展起良好的榜樣和示范作用;另外,家長要轉變觀念,將期望水平定位在合理區間。
1.優化家庭環境,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關系不僅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同時也對孩子性格的養成和人際關系能力的發展產生很重要影響。如果孩子成長在一個夫妻關系和睦、家庭關系融洽的環境中,孩子從父母的相處方式中學會了尊重和謙讓,養成了良好的品行。在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中,父母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注重與孩子溝通交流,孩子從中感受到安全和幸福,在這種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性格溫和,行為習慣良好。當與教師發生矛盾和沖突時,他們能體諒他人,學會通過溝通而非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即使父母感情不和,夫妻關系不太融洽,家長也要盡量避免當著孩子的面發生爭吵,更不能把家長的矛盾轉嫁到孩子身上,通過打罵孩子來發泄雙方的怨氣。家長平時要多關心孩子,尤其是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破裂家庭子女,對孩子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打罵,幫助他們應對學習和生活的困難,避免因夫妻關系不和造成孩子安全感和愛的缺失,從而使孩子形成冷漠、暴力的性格,使其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采用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由上文分析可知,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包括專制式、溺愛式和放任式三種。這三種教育方式都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不利影響,使孩子對他人缺乏尊重,心理脆弱,攻擊性強。因此,父母要杜絕這三種不當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既不能過分溺愛,也不能簡單、粗暴,因為工作原因對孩子放任不管也不可取,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民主型教育。
民主型父母堅持愛而有度、嚴而有格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著名教育學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強調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他認為父母應該按照兒童身心發展規律采用恰當的教育方式,以免超出兒童的接受能力。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家庭教育的邏輯起點,缺乏愛的教育都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育。愛不等于溺愛。溺愛是沒有原則的,只要是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與否,家長都盡力滿足;但愛是有度的,是一種理性的愛,是對孩子的鼓勵、欣賞和引導,使孩子學會理解和尊重他人,愛而無縱。愛和嚴是家庭教育的一對姐妹,家長對孩子應該嚴格要求,從而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做人做事態度。但嚴格不等于專制,而是在尊重孩子人格尊嚴、與孩子平等交流和對話的基礎上開展的,以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為原則,寓情于嚴,嚴而有情。
參考文獻(略)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