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空巢”: KM 村印象
一、人口“空心化”
“‘空心化’,指的是事物內部逐漸變空,引申為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衰退。“空心化”是一個消極的動態過程。”周祝平(2008)認為,“農村人口‘空心化’是指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導致農村人口下降和農村青壯年人口比例下降,農村剩下的人口大多數是老人、婦女和兒童。”1KM 村的人口從村子內部流向其它條件優越的地區和城鎮,造成村莊人口流失、房屋閑置、日益凋敝等結果。結合 KM 村的實際情況來看,人口“空心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戶籍人口及常住人口越來越少;2.留鄉青壯年人口占比很??;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才數量少。
KM 村是個非常安靜的小村莊,安靜到人們都聽不見什么雞鳴狗吠聲,這跟人們心中農村的印象有些出入。筆者的爺爺奶奶住在農村,所以筆者從小經?;剞r村,尤其是農忙季節,筆者的父母都會回老家幫他們做農活。秋收、趕廟會和過年過節的時候,村子里最熱鬧,筆者還經常跟著父母走親訪友,那時候村子里好一派熱鬧景象。然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筆者家的親戚漸漸都搬到了縣城居住,過年過節的走親訪友環節自然也轉移到城里,筆者便很少回農村了。
費先生說,“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我們大家都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什么?”鄉土社會人際關系就是這樣的,熟人好辦事。費先生說的鄉土社會不僅僅指農村,但在農村,“熟人好辦事”這條原則更加凸顯出來。如果是一個外來的陌生人冒然獨自拜訪,并且對村子里的事情問東問西,村支書一定會覺得這個人很奇怪。筆者進入 KM 村調研,自然是想從一開始就跟研究對象建立好關系。作為一名研究者,他與研究對象的關系至關重要,研究者需要謹慎對待如何開始、如何維系和發展這段關系。關系處理得當促進研究,關系處理不好則會妨礙研究進程。
筆者第一次去拜訪村支書,是楊校長帶著去的。村支書四五十歲的樣子,穿著很不講究,褲腿上都是干了的泥巴。白天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忙地里的活兒,村委會有事兒才叫他過來。一進門,他正坐在沙發上烤“小太陽”(電暖氣),看到楊校長進來他就熱情地招呼著坐下。筆者先向支書了解了一下村里人口的大概情況,KM 村戶籍在冊 2150 人,而實際常住人口 500 多人,只有四分之一左右。
...........................
二、經濟匱乏
整個 KM 村是建在山上的,地勢較高,即使到現在村民吃水還是靠挖那種很深的井。從地理條件上來說,它沒有先天的優勢,水資源匱乏,交通不便,其他物質資源也是匱乏的,村民地里種的水稻、小麥、谷子等糧食僅供自己食用,玉米和黑棗是可以拿去換錢的。

教育論文參考
...........................
第 2 章 獨特:KM 小學印象
一、緣何開始
(一)初見教學點:內心震撼
從小在寬敞明亮的大教室里讀書的我們并不知道在距離縣城幾十公里以外的農村竟然還有教學點這樣的存在。2016 年 10 月底,筆者于一個偶然的機會去到某縣某村的一個教學點,這個教學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它只有一間教室,而且還是由一間破舊的老屋改造而成的,老舊的房頂仍然是用幾根大梁支撐著。其次,因為漏雨的原因,墻上的漆變得潮濕從而很容易就脫落下來。教室正前方墻上高處掛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八個大字,黃底紅字,清晰可見。四張锃亮的單人書桌和兩張破舊不堪的桌子形成鮮明的對比,新桌凳是一個月前剛剛送過來的。這個教學點唯一的教師是筆者父親在縣師范學校讀書時的同學,他的家就在本村,2003 年他從別村的學校調回到本村的教學點,“一師一校”,一待就是 13 年,直到 2016 年退休,他才隨子女到縣城生活。

教育論文怎么寫
...........................
二、時代變遷的產物
(一)“撤點并校”政策:集中資源辦學
在城市經濟迅猛發展、工業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尋找發展機會。從某種意義上講,現代城市就是由移民的不斷遷入而發展起來的。有很多農民舉全家老小遷入城市,子女隨工就讀。農村人口整體上呈現不斷向城市移動的趨勢,還有大量流向城市的農村人口,他們生活在城市里,戶籍卻顯示在農村人口的統計中,KM 小學所在的村子,戶籍在冊 2150 人,實際常住人口卻只有四分之一左右。“這便是自 20 世紀 80 年代初以來在中國出現的農村人口(主要是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大規模遷移運動”。3這種大規模遷移運動為我國城市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也帶來了“空巢村”的現象。農村實際生活人口越來越少,學校的生源也越來越少,國家為了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將生源少的教學點合并到規模較大、辦學條件較好的鎮中心學校,使農村的學生可以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2001 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應“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要“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適當合并”。此后十余年間,鄉村小學以驚人的速度消逝,盡管 2006 年教育部曾先后發文強調:“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的調整要在保證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進行......防止因過度調整造成學生失學、輟學和上學難問題”,但村小的消逝并未因此放緩速度。“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鑒數據,1997 年至 2012 年,全國鄉村小學數量減少了 35.80 萬所,減幅達 69.79%”1。
在 2008 年以前,KM 小學一個班三四十個人,一共六個年級再加上幼兒園,全校有200 多個學生,一到下課,校園里面到處都是跑著玩的、跳皮筋的學生,熱鬧極了。當六年級被撤掉以后,五年級、四年級也緊接著被撤掉了。村里的孩子只能在本村上到三年級,然后就需要轉到中心校繼續上學,學校的學生數量驟減。2012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指出“堅決制止盲目撤并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撤并程序,在完成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專項規劃備案之前,暫停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撤并”。于是根據國家政策,KM 小學在 2013 年以后又漸漸恢復了高年級。
....................................
第 3 章 彷徨:師生的堅守.......................... 25
一、“走不掉”的一代.................................................. 25
(一)與爺爺相伴................................................... 26
(二)無力的競爭.................................... 27
第 4 章 單一:時間的安排.................................... 37
一、固化的晨間活動.................................... 38
(一)晨跑.................................................... 38
(二)打掃衛生.................................. 40
第 5 章 疏離:空間的分配..................................... 49
一、物質層面的空間形態........................................ 49
(一)空蕩的校園......................................................... 49
(二)教室內空間的設計........................................ 50
第 5 章 疏離:空間的分配
一、物質層面的空間形態
提起學??臻g性,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學校的物質空間,即學校校區內所有物的總和。在 KM 小學物質層面的空間進行改造之前,學校的空間條件非常破敗和簡陋,窗戶還是木質的框架,一到冬天“呼嘯”的寒風可以從破洞的窗戶透進來,那個時候學校更沒有多媒體設備和暖氣,只是課本、粉筆和黑板的傳統結合,到了冬天,教室里就燒煤球取暖。Y校長是 2016 年被分配到 KM 小學的,他說,
“我來的時候,這個學校比現在要差得很多,非常的破敗,但我來這兒四五年的時間,教室里的多媒體、德育展示等等各種硬件、軟件設備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這兒九個老師里面有八個都是正式在編,只有一個代課老師”。(20201116 田野日記)
這說明在國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政府和各界社會力量越來越關注農村教育,尤其是偏遠山區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這使得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教育資源在近些年有了很大的改觀。
(一)空蕩的校園
KM 小學的校園面積不大,一共有兩座教學樓,南面是三層教學樓,西面是二層教學樓,師生的宿舍和教室基本都在一二層,南面的三樓是計算機房和多功能室。KM 小學有9 個教師,每個教師都有一間單獨的教辦室,功能集住宿與辦公一起。東面的一排平房除了用一間供放神像,其它幾間分別是學校的小伙房和雜物間。因為學校是在村里一間寺廟的基礎之上改建的,所以有一間房內還保留了原來的佛像。之所以說 KM 小學是空蕩的校園,這是是和以前的學校相比。以前的學校有 200 多人,一到下課時間,校園里的景象非常熱鬧,而現在學校只有 33 個學生,在 20 米長,10 米寬的校園,是顯得比較空蕩。
............................
第 6 章 結語:未來的展望
一、走出自己的路
我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存在巨大不平等的國家,不同地區存在著發展差異,有些地區的農村小規模學校得到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人士的重視,優勢被挖掘,發展得較好;而有些地區由于經濟、文化等方面較為落后,教育主管部門無暇顧及,社會也無人問津,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較為落后。KM 小學附近鎮區有一所 100 多人的學校——HC 小學,曾經因為受到撤點并校影響,生源驟減,但當 HC 學校被媒體報道,吸引大量社會關注之后,隨之而來的不僅有政府的財政撥款用于改善學校條件,還有更多來自社會力量的捐款捐物,加之分配來一位領導力和執行力都很強的校長,學?,F在發展勢頭良好。越來越多出去上學的孩子都回來了,村民們也很驕傲自家的孩子可以在家門口這么好的學校上學。HC小學每年還會吸引許多城市學校的師生過來參觀,與大學合作提升校園文化。HC 小學是幸運的,同時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我們國家需要越來越多 HC 小學這樣的學校,來推動鄉村文化的振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KM 小學的教師專業結夠不合理,缺專業的語數英以及體育、美術、科學老師,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去教語文課,學會計的去教數學,學計算機的去教體育,學小學語文的去教英語,教師“所教非所學”在 KM 小學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也是很突出的問題。一方面KM 小學的有些教師身兼數職,每天忙于學校各種教學和管理工作,精力確實有限,要想備好課、寫好教案,就需要付出更多時間和精力,久而久之,工作的勞累感增加;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教師專業水平第,專業提升意識不足,容易安于現狀,認為只要完成教學任務即可,學生是否愿意聽、學得好不僅僅取決于自身,還要靠學生自身的努力。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教師更加需要提升專業發展。那么,如何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積極學習的環境和氛圍就很重要,要使從根本上認識到提升自己的重要,主動挖掘其自身專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并且有外部環境做強大的支持,學校應該建立起一個“教非所學”教師合作學習,共同進步的學習并同體,形成通力合作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