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視角下中職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探討——以平度市X職業高中為例

                  論文價格:150元/篇 論文用途:碩士畢業論文 Master Thesis 編輯:碩博論文網 點擊次數:
                  論文字數:33633 論文編號:sb2022052822383447984 日期:2022-06-08 來源:碩博論文網
                  本文是一篇教育論文,通過本文研究可得,心育活動課可以顯著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水準。因此加強課程心育功能,積極創設心育課程,是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舉措。課程心育是充分發揮各學科心育功能,這就需要聯合各科任教師,對課程進行改革,根據學科特點,融入心育知識,加強課程心育功能;形成一個班主任是中心、任課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學生心育綜合評價體系,班主任、任課老師定期對學生發展進行心育診斷,提出整改建議;并將相關的心育活動作為重要部分滲透在課程編寫里,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
                  第一章 文獻綜述及相關研究
                  一、心育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
                  1.心育的內涵與外延
                  關于心育的涵義, 英國理查德·尼爾森認為“心育對不同理論導向和不同職業的人,有不同的含義”,他認為心理教育這一術語分別有以下六個含義:“(1)訓練人們的生活技能(2)心理學教學中的理論、應用研究(3)人本主義教育 (4)訓練輔助人員的咨詢技能(5)廣泛的拓展活動(6)心理教育與學校心理學[3]。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心理修養,身體、道德、審美的修養是無法想象的[4]。”也就是說,心育對個體的成長有著重要影響,它可以幫助個體具有健康的身心狀態和正常的心理素質,從而為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打下優良的基礎。
                  2.心育教學模式
                  心育教學模式
                  發源于近代西方社會,主要有布魯納的發現教學法、威廉姆斯的創造與情意教學模式、開放課堂的教學模式與勒溫的敏感性訓練等,這些教學模式對后世及至今,對東西方的學校教育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勒溫的敏感性訓練法,更是受到人們的推崇,被譽為本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發明。所謂的敏感性訓練,強調的是一種交流、一種討論,重在合作,通過一定的形式激發個體參與的欲望,充分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達到改善個體的內心品質,強化人際魅力的目的。這種教學模式還告訴人們:如何有效地傾聽和了解他人的感情與感受;了解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自己的行為又如何影響別人,以及自己又如何受別人的影響等。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參與者成為真正的主人,他們既是參與者,也是主導者,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傳統意義上的“演講者”、“講解者”變成了類似于節目主持人的角色,他維持活動的秩序和進程,但“出場嘉賓們”講什么、怎么講是由參與者決定的,老師不能也無法決定。
                  ..............................
                  二、自我管理的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
                  1.自我管理的定義與發展
                  關于自我管理,西方學者涉及的比較早,探索地也比較深入,早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發表“德行”和“自制”的觀點,到了近代,康德在研究古人的基礎上,將“自制”發展為“自律”,而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德魯克一生著力于管理學研究,其著作處處充滿著自我管理的思想,深深地影響著包括杰克·韋爾奇、比爾·蓋茨等在內的大批企業管理者,在學術界、教育界也引起重大關注和重視。
                  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一生研究頗豐,其認知心理方面的發現獨樹一幟,在管理、教育等諸多學術領域產生巨大影響。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論是自我管理理論的重要體現,他認為,作為一種積極主動的生物,人,都具有一種在特定的情境中通過一定的努力運用一定的方式方法達到期望的滿意效果的本能,這種努力的發揮和方式方法的運用并不是完全依靠外力的推動,人內心存在一種固有的內驅力,這種內驅力通常表現為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強化和自我懲罰,通過這些自動或自發的行為,實現預期目標,這其中,自我管理成為實施這些行為的重要環節,也就是通過制定目標、措施、貫徹執行、檢查評估、調節強化等步驟來實現發展[16]。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圖式是兒童認知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是人對世界的理解認識及思考的方式。圖式是主體認識、加工改造客體的存在前提,主體對客體的認識改造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自我調節是其中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個體通過自身具有的自我調節功能,把接收的信息有機地組織聯系起來,達到再平衡,從而實現認知的不斷發展[17]。
                  此外社會心理學家海德在其歸因理論[18]、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在其認知發展理論[19]以及 Kanfer 在其研究中都有個體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調節的論述[20-21],這些論述,在教育領域和組織領域都引起了廣泛關注,并得到應用。
                  2.自我管理的結構和模式
                  Zimmerman 提出的自我調節結構模型認為,自我管理結構包括動機、方法、結果和環境四方面自我監控[22]。艾森伯格認為自我調節由控制性、沖動性、注意力轉移策略和關注四方面要素組成[23]。
                  Kanfer 認為自我管理是由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目標行為分析和選擇四個方面構成[24]。Kanfer 等指出個體自我管理的模式影響著個體行為變化[24]。兩種模式影響著個體行為的改變:一外部施加影響,即他人管理的模式;二個體自我管理模式,即個體決定自己行為改變的整個過程,行為本人通過擬定計劃、制定目標、規劃環境、實行操作、評定效果等過程進行自我管理,并進一步影響行為變化[23]。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一、概念界定
                  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是培育主體良好心理品質的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個性心理品質、意志磨煉、學習和交往教育等都是心育的一部分[15]?;灸康氖莾灮硇乃刭|,引導全方位發展;終極目標是激發心理潛能,幫助學生達到自我實現。自我管理即人類有目的有計劃的對自己的想法、行為等進行計劃、實施、評價、反饋、改進等加以調控,以期達到有效的目標,提升辦事效率和實現生命價值。
                  心育和德育的關系,目前存在兩種學說,一種指包含論,認為德育包括心育,一種指并列論,認為心育和德育之間有不同點,又有相同點,本文作者支持并列論。心育、德育目的都是在于培育全面發展以及人格完善的人,但兩方的理論基礎、工作方式、內容、原則以及教育后果等都不同,都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心育研究發現,可以通過開設心理課或者團體輔導,依托班級、社團管理為主要平臺,結合中專生的特殊性發展,從而各個方面協同提升他們的自主管理能力。學習自主管理,首先要了解自身,包括自身發展的現狀和可能性,認識自身的個性特征,分析自身的優劣勢,了解自身的處事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良好的自我管理[35]。利用心育活動的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施教,由活動體驗,將知識感悟等內化為無形中的習慣、思維,從而提升學生們的自主管理能力。
                  教育論文怎么寫
                  教育論文怎么寫
                  .................................
                  二、理論基礎
                  (一)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由班杜拉提出。他主要強調人的行為和環境的彼此作用以及觀察學習行為和自我調試能力影響人的行為結果。其中,他認為,自我調節指個人將行動的計劃、期望與其最后結果進行比對、評估后,進而調整自己行為的過程。人們可以根據自己建立的內部標準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他認為自我具有提供參考體制的認知范圍,能夠感應、評估和調整行為,人的行為不僅受外來要素的影響,還由自己產生的內部要素來調控。自我調節包括三個過程: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經過這三個過程,個人經過內部要素完成對自身行為的調整。
                  這個理論強調自我調節的作用。個體的行為不僅被外部行為成果所影響,還被來自自我誘導的行為結果即自我調節所左右。經過設定目標和自身評價從而引發動力。
                  本論文的研究中,心育活動設計中的部分內容正契合了學生通過觀察學習來習得以及感悟提升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同時,自主管理各個環節中也包括自我調節計劃、行為等具體內容和過程。
                  (二)主體教育論
                  在教育教學中,學習者起獨立主動學習作用,老師應該起引導作用,這是教育的主體性含義。
                  該理論是指在社會及教育發展需求的大背景下,指引開導受教育個體的內在需求,營造一個美好和諧的學習環境,根據既定規劃,組織、規范其主要內容,進而培養他們變成獨立、主動、理解和行動的社會主體。該理論旨在培育和提升學習者主體能動性。它旨在號召和提升自主意識,本質上是一種提升個體自我教育意識的學說和理論。幫助深造者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其實也是引導其達到自我實現的教育過程。
                  ...................................
                  第三章 研究設計...................................... 15
                  一、研究工具及對象.................................... 15
                  二、研究過程....................................... 1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0
                  一、中職生自我管理能力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20
                  二、家長對提高中職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認識問卷調查分析............................ 26
                  第五章 心育活動干預..................................... 33
                  一、對實驗班學生進行心育活動干預................................. 33
                  二、心育活動干預后中職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異分析...................... 35
                  第五章 心育活動干預
                  一、對實驗班學生進行心育活動干預
                  根據參考文獻可以知曉,中等職業學生在自主管理能力方面動力不足,目標不明確;缺乏自理能力,不規劃生活;缺乏交往能力,自我為中心;缺乏抗壓能力,心理調適弱,缺乏情緒調試能力,情緒易波動等特點,結合《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問卷》七個因子,借鑒山東教育出版社《心理健康》第三版教材、《班主任心育活動設計 36 例》、團體心理活動等書籍以及網絡心育知識等,從心理健康教學、心育社團活動、心理微信群建設三方面對實驗班里的學生進行干預,探究心育視域下提升中等職業專業學校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舉措,對參照班不干預。
                  (一)心理健康教學
                  按教學計劃,僅對高一學生開設心理課程,本研究對挑選出的實驗班,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課干預,每周一次,利用晚自習時間。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山東教育出版社第三版教材,涉及半個學期 16 課時,課題如下:
                  教育論文參考
                  教育論文參考
                  ................................
                  第六章 結語
                  一、研究結論
                  通過整理問卷調查結果,在中職生自我管理能力水平現狀、影響因素、提升舉措及心育活動對中職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效果方面,結論如下:
                  (一)中職生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較低,按照維度題項均分由高到低為:自我管理認知>自我效能>計劃性>表現性>行為約束>自我和諧性>情緒控制;
                  (二)中職生自我管理能力在性別因素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女生在情緒控制、自我和諧性兩個方面高于男生,男生在自我效能、計劃性、表現性三個方面高于女生;在年級因素上除自我管理認知維度外的各個緯度上存在顯著差異,2019級在自我效能、計劃性、表現性、行為約束四個因子上顯著高于2018級,2018級在情緒控制、自我和諧性因子上顯著高于2019級,2017級在計劃性上得分高于2018級;自我效能、自我和諧性、計劃性、表現性四個維度在不同專業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建筑信息系與電氣機電系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水平整體稍高;情緒控制、自我和諧性、計劃性三個維度在是否獨生子女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在情緒控制和自我和諧性上獨生子女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計劃性上獨生子女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自我效能維度上城市學生顯著高于農村學生;
                  (三)家長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現狀水平存在過高的與實際不符的估計;
                  四)家長和教師都認為影響孩子自我管理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孩子自身和家庭的影響,不同的是家長將手機游戲認定為僅次于孩子自身的第二大影響因素;
                  (五)家長和教師一致認為,根據主次依托手段排序,從學校角度可以通過學校制度建設、班級管理、學?;顒?、宿舍管理、家校合作來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同的是,從家庭教育角度,家長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習慣、提升家長素質、改變教育方式的重要性,而教師格外重視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六)心育活動干預前后實驗組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心育活動可以顯著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略)
                  如果您有論文代寫需求,可以通過下面的方式聯系我們
                  點擊聯系客服
                  QQ 1429724474 電話 18964107217
                  草莓AV福利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