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一選題緣由
選擇“我國中小學教育中知識沖突及其消解”這一問題作為研究內容,基于我對中小學按照教科書教學下,以標準化答案解釋學生知識掌握這一現實的思考。
在當前,中小學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傳遞知識、啟發智慧、培育道德,而在現代中小學教育中達成此項目的的基本方式是知識的傳遞與接受。學校教育通過對不同知識內容的選擇、編配從而形成一門完整與獨立的知識學科,即課程,并以教科書的方式呈現出來。教科書是國家官方確定并要求所有學校一律選用的,其直接確定著學校、教師的教學內容與進度,確定著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考試考什么三個重大的問題。因此,教科書是國家頒布并要求學校采用與實施的關于對學生教育內容、目標、方式的基本規定,其最大意義就在于確定了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容的深度與范圍,以及為如何進行學生學業的評價提供考量標準。正是由于這種確定化的、選擇性的知識化組織,使追求標準性、一致性成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但這恰恰與現代社會社會的多元化、開放性時代特征發生沖撞。
正如王策三、黃濟二位先生在《現代教育論》對現代教育特點概括的那樣:教育的民主性與開放性程度逐漸擴大,“教育民主化向縱深發展,再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由外部民主向內部民主發展。這就是說,民主化己逐漸深入到教育教學過程的內部。實行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從片面重教讓位于重教也重學。強調學生自我教育,自己學習,使學生的個性自由地主動地發展。反對教師專制的師生關系,反對強制學習和強迫紀律,也反對抹殺學生個性的平均要求。承認和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理論,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與討論”①;“現代教育的開放性不僅表現在制度上合組織形式上逐步突破封閉性,而且表現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等也不再是密封的了,不再局限于課堂內教師傳授固定的己知真理知識,而且同時提倡發現和創造的學習,把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以及廣闊的生活天地聯系起來”②。而正是這種時代的特征,開放性的學習環境與手段,尤其是網絡搜索引擎如百度百科等的出現,使基礎知識成為一種所需所查、所查所用的“快餐”,似乎掌握某種基本知識與不掌握此知識的差距逐漸縮小,而這也顯然與傳統教材中心下對基礎知識掌握要求的明顯對立。同時,民主化的教學需要學生主體精神的發揮,而知識學習的主體精神發揮最大的作用表現在知識的個體差異性,即“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而這儼然以標準化的要求顯然差異了。當下教育正深刻的反映著這種不同的差異,考試標準化答案正是這種最為明顯的表現,有這樣幾個例子。
一是“有這么道題:一個春天的夜晚,一個久別家鄉的人,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鄉,于是吟起了一首詩:(),()。答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后面是一把大大的“X",標準答案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①;二是“請用一句話說明‘二’的含義。兒子回答的是:二的含義是圓周率。標準答案是:‘二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領域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②;三是“詩人鄒靜之曾為上小學的女兒支招,老師要求根據句子的意思寫一句成語,問‘關于思想一致,共同努力’改成成語是什么?鄒靜之告訴女兒答案是‘齊心協力’,結果老師批錯,標準答案是‘共同協力”,③。
從以上例子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學生所認為的試題答案與標準答案是不同的,而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判斷問題答案本身的正誤,重點在于分析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同樣的基礎知識性考察答卷,何以存在差距如此之大的回答,追其原因,關鍵原因在于對知識掌握程度與理解的性質不同,即在學生與教師間存在著一種知識的不對應,即教師嚴格按照教科書進行知識的傳授與評價,學生卻以本身所掌握的所有知識來進行知識的再現與復述,不論知識來自于教材還是環境。而標準答案中表現出的這種不對應的狀態,即對某些的知識的肯定與對某些知識的否定,實際是老師與學生間關于不同知識認識上的一種知識沖突。因此,正是從這種問題感覺出發,從而確立研究論文的選題為中小學教育中的知識沖突。
二研究問題
分析中小學教育中的知識沖突,關鍵不在于從知識類型角度進行當下教科書文本中的知識劃分,而在于探究中小學中教師與學生所認為的知識是什么以及這種知識以何種方式存在,解答“何種知識最科學”。因此,這一問題不在于對學校知識性質的研究,而在于回答學校中用于教授的知識究竟是什么,同時這種知識是怎么來的,以及這種知識何以與學生理解的知識具有差異、存在沖突,并且存在哪些沖突。而對于這些的回答,論文研究采取知識社會學視角,以知識社會學視角中控制、身份、權力等要素來認識教科書知識,來回答中小學教育中的知識究竟是何種知識、是如何被選擇與排列的,最終解釋“何種知識最科學”。本論題研究關涉下列四大問題:
第一,中小學校中的教育知識考察。教育知識在當下是個龐雜的概念,本問題研究將教育知識認定存在于學校教育中具有教育意義的所有知識。對學校中教育知識的考察,在于回答當下學校教育中用于教學的課程知識是何狀態,具有哪些特點,而這些知識與學生理解知識存在哪些不同。
第二,中小學教育知識的來源策略分析。知識社會學將知識放在文化背景中進行思考,回答知識何以產生并何以保存,又何以發展。借以知識社會學視角進行教育知識追問,在于回答教育知識何以產生,如何被選擇,又何以在教育知識中體現。從而將學校教育中存在的不一致狀態即知識沖突予以權力性解讀,講明知識沖突的存在的合理性根據。
第三,基于學校教學的知識沖突分析。從知識社會學角度下身份、意識形態等要素分析我國課程標準、教科書,與學生不同理解作分析,從而表明當下知識中所內涵的知識沖突的具體形態和現實狀況。
第四,針對學校知識沖突的消解對策。知識沖突從不同的維度影響學校教育效果,從師生關系來看,知識沖突表現為一種教師權威與學生自主間的主體關系對抗;從學生發展來看,知識沖突影響學生創造性精神與創新性能力的養成;從教育效果來看,知識沖突制約國家教育目的實現??傊?,降低知識沖突,是改進師生關系、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舉措,而合理的對策,無疑能夠很好的指導當下的學校教育實踐。
概括的講,對于知識沖突問題的研究,是通過以知識社會學的視角,來進行當下學校教育知識的審視,從而用于解釋現實教育中標準答案為何依然是衡量學生學業的標準,學生見解為何往往與教師見解不一而引發師生關系矛盾等問題。
三、文獻綜述
分析我國中小學校教育中的知識沖突,其重點在于回答我國中小學教育中的存在何樣的教育知識,即教育知識的現狀是什么;二是在于回答這種教育知識是如何產生的,運用知識社會學相關理論,通過知識來源分析,回答我國中小學校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知識是何以得來;三是以教科書為文本,系統考量教科書中存在的教育知識與口常教育實際中存在的知識沖突,即回答知識沖突何以表征。因此,對文獻的梳理應從當下教育知識的研究,知識社會學關于知識的研究,教育研究中的知識社會學視角研究,知識沖突研究四個方面系統把握,以對論文書寫提供詳實可靠的文獻資料與研究基礎。
四、研究方法
關于研究方法,本文試圖通過研究思路與方法予以解答。
在研究思路上,本文以知識沖突現象為核心,著重回答產生知識沖突的根據與知識沖突的當下表現兩個問題,研究按照“為什么會有知識沖突一一知識沖突是什么一一知識沖突如何消解”這一邏輯順序展開。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與第二章,通過討論豐富教育知識與確定官方知識之間的不同,指出教育知識與權力緊密相連,具有深刻的社會學性質,體現國家要求,傳播主流意識,但同時內含社會要求與個人希望,是多元價值的綜合體;而官方知識是依靠國家權力實現公共化與合法化的教育知識,并以考試制度與教師角色予以保障,充分體現了國家對知識的控制與要求。這種知識地位上的不對等狀況在教育中進而可能出現兩種知識“壓制一一對抗”關系,構成知識沖突顯現的原因根據。論文第三章回答第二個問題,即當前中小學教育中知識沖突的表現形式、凸顯緣由與具體現象;論文第四章試圖從知識沖突的現實影響出發,以構建消解知識沖突的可能方式。
在論文研究過程中,著重運用文本分析法。論文研究以知識沖突為研究對象,通過課程標準、教科書等的研究,分析教育知識中包含不同價值觀、意義設定與知識內容的官方知識與豐富的非官方知識,進而揭示出知識背后的意義,指出教育知識與權力、與意識形態間的關系。通過運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解讀文本,不僅發現文本所透露出的顯性內容與含義,更要發現文本所隱含其中的價值意義,從而為正確的把握教育知識,合理的說明教育知識中存在的知識沖突的提供理論依據。
第一章 中小學中的...................21-32
一、 教育知識的學.....................21-26
(一) 科學知識....................... 21-23
(二) 課程知識與教................. 23-24
(三) 三種知識間的................... 24-26
二、 教育知識的價值分析.................... 26-29
(一) 教育知識是實現個體..................... 26-27
(二) 教育知識是國家...................... 27-28
(三) 教育知識是傳播............... 28-29
三、 教育知識的選擇分析................... 29-32
(一) 國家權力下的教.................... 29-30
(二) 教育目的下的.................... 30-32
第二章 中小學教育知識的來.................... 32-43
一、 教育知識公共....................... 32-36
(一) 教育知識公共化的.................... 33-34
(二) 教育知識公共................... 34-35
(三) 教育知識公共化.................. 35-36
二、 教育知識合法化的........................... 36-39
(一) 課程標準是合法化教................................. 36-37
(二) 教科書是合法化教育知......................... 37-38
(三) 學校教學是合法化教................... 38-39
三、 官方知識地位的權力........................ 39-43
(一) 作為官方知識“代言人”的....................... 40-41
(二) 作為官方知識價值體現............................. 41-43
第三章 基于學校教學.......................... 43-60
一、 知識沖突的學理..................... 43-46
(一) 知識類型與................. 44-45
(二) 主體身份與..................45-46
二、 中小學中知識沖突的..............46-52
(一) 知識價值的認.................. 47-48
(二) 知識適當...................48-50
(三) 知識科學的標.....................50-51
(四) 知識教授的..................51-52
三、 中小學知識沖突的............................. 52-60
(一) 中小學知識沖突凸.......................2-55
(二) 中小學知識沖突的......................55-60
第四章 針對學校知識沖突的...............................60-69
...................................................
結語
雖然官方知識在學校教育中遭遇知識價值、知識適當、知識科學與知識權威等方面懷疑乃至抵制,但是官方知識在教育中促進個體社會化、進行文化傳遞、實施社會控制與個人發展等方面的功能并未由此減退,并且這種功能在現代教育中體現的越加重要與明顯。由此,對知識沖突的探討更具意義的并不是揭露知識沖突的現狀,而是對知識沖突消解對策的建構。在知識沖突消解對策的建構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教育者如何看待教育中的知識沖突,即知識沖突是好是壞的價值斷定。知識沖突是好是壞的價值斷定決定著知識沖突消解策略建構的立場,基于“知識沖突是好的”價值認識自然決定消解策略集中于如何正確的引導知識沖突,相反,基于“知識沖突是壞的”價值假設所構建的消解對策便著重于如何消除此種知識沖突。在實踐中,關于知識沖突無論做出何種價值判斷,其均歸根于知識沖突對學校教育的現實影響。
參考文獻
[1] 赫宸,王文邦. 主客體關系視域下的自我評價確認[J].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 2011(11)
[2] 趙萬里,李路彬. 日常知識與生活世界——知識社會學的現象學傳統評析[J]. 廣東社會科學. 2011(03)
[3] 楊生平. 試析曼海姆知識社會學理論[J].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11(02)
[4] 雷云. 略論教育經典與教育知識生產[J]. 上海教育科研. 2011(03)
[5] 王永斌,王兆璟. 教育科學研究30年: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考察[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1)
[6] 李殿森,靳玉樂. 課程知識社會學研究的反思與進路[J].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 2010(08)
[7] 李海. 知識類型與教學策略——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個案[J]. 教育評論. 2010(06)
[8] 林建成. 論曼海姆知識社會學引發的真理問題[J].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0(12)
[9] 李濤,李敏. 基于知識分類的知識創新路徑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22)
[10] 黃君艷,劉正偉. 專家研究與教師研究的尋繹:基于知識社會學視角[J]. 上海教育科研.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