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政府管理部門對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風險控制

                  論文價格:免費 論文用途:其他 編輯:碩博論文網 點擊次數:
                  論文字數:36258 論文編號:sb2018020216162719639 日期:2018-02-27 來源:碩博論文網
                  第一章 導論
                   
                  1.1 選題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銀行體系建設日趨完善,目前已經形成了由中央銀行、監管機構、自律組織和銀行金融機構組成的四部分。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在整個體系中扮演著制定執行貨幣政策,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的作用,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監管機構,負責對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業務活動實施監管,中國銀行業協會作為自律組織,是一個全國性的非營利社會團體,而在這個體系中,最龐大的部分就是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經過近年來的發展,主要包含六個部分:第一是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第二是大型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第三部分是中小商業銀行;第四部分為農村金融機構;第五部分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最后一部分是外資銀行。各類不同性質的銀行通過幾十年的發展,除了最基本的負債業務、資產業務和中間業務外,還同時具備了各自的招牌特色業務。例如,中國銀行的全球投資銀行保險業務及外匯業務,中國建設銀行的中長期信貸業務,中國工商銀行的電子金融和發表工資業務,招商銀行的零售業務,民生銀行的小微貸款業務,興業銀行的同業業務等等。隨著人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各種金融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對于各種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也越來越挑剔,更多的把方便民眾、產品豐富、收益可觀放在了選擇銀行的首要因素,在手機銀行、跨行通、直銷銀行等網絡金融產品和豐富金融產品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個人業務可以依賴各種電子產品實現操作。但是足不出戶的便捷享受也同時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傳統銀行營業網點客戶到訪率逐年降低,銀行固定資產、租金、人力成本逐年加大,銀行個人業務板塊利潤逐步縮減。這時,各大金融機構需要尋求突破點,針對這些難題,一些金融機構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發展社區金融,建設社區銀行。這一建議是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而來的,美國在這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也創造了巨大的成就,這些成功的經驗無一例外的表示著社區金融的活力和潛力。我國從 2013 年開始各大股份制商業銀行開始著手建設社區銀行,基于各大股份制商業銀行紛紛設立此種新型物理網點,中國銀監會于 2013 年 12 月 5 日下發了《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中小商業銀行設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監辦發[2013]277 號)(下文簡稱《通知》)對社區支行的設立進行了初步的規范,然而,迄今為止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對社區銀行的風險控制尚未形成比較健全的體系。
                  ..........
                   
                  1.2 研究意義
                  國外的社區銀行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較為成型,對外國的經濟發展及推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在研究國外的先進經驗后,開始發展國內社區金融,大力倡導社區銀行建設,但完全照搬國外的管理模式并不能完全符合中國當前的環境和氛圍。深入研究政府監管部門對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風險控制有很深遠的重要作用,第一,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建設對創新新型物理網點模式有較大的幫助,大型網點成本投入較多,從資產成本的角度考慮,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成本節約就是變向的利潤提升,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幫助。第二,我國原有的銀行體系網點形式比較單一,除了現有的物理網點以外,并沒有其他形式的網點存在。進行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探索,也有助于豐富銀行系統網點體系,給予百姓更好的公共服務。第三,社區支行和小微支行的建設是對原有銀行經營理念的一個挑戰,刺激現有的各銀行經營理念,促使商業銀行進行改革,推陳出新。第四,充分發揮社區支行和小微支行的優勢,推動銀行加快研發合適當前經濟發展的新產品,滿足客戶需求,豐富金融產品體系。但是,對于這種特殊物理網點的風險控制也存在諸多隱患,從金融監管部門的角度來講,一種新形態的金融服務模式誕生,也將對其進行有效的規范,中國銀監會下發的《通知》對社區支行的設立進行了初步的規范,但未來金融監管部門如何對這種新形態物理網點進行有效的監管并控制風險,如何正確有效地引導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發展,使其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金融體系的完善起到正向的引導,這都是值得研究和深思的課題。
                  .......
                   
                  第二章 我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概述
                   
                  2.1 社區支行、小微支行定義
                  我國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就開始進行社區支行的研究,國內學者對社區支行也進行了各種概念的界定,最早提出的觀點主要是借鑒美國社區支行的概念,美國社區銀行起步和發展較早,最開始主要是指在特定的區域范疇內,按照市場化原則在地方設立的銀行,是立足于本地區發展的銀行,并不屬于任何銀行的分支,是獨立設置和獨立核算的,它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當地,設立機構的初衷也是為當地民眾提供金融支持,不存在外部資金周轉的情況。它的特點也比較集中,一是資產規模較小,一般是在 10 億元以下;二是主要的服務對象是當地的中小企業主、家庭和農戶等,資金主要來源于當地的這些人群,資金也使用給這些人群;三是定價較低,美國社區網點的服務費用比傳統的銀行要低 20%左右;四是個性化的服務需求,此類銀行一般會根據周邊的客群特點配置出具有特別的產品,針對不同客群做到產品的特殊定制。在美國社區銀行概念的基礎上,我國學者開始探討國內的社區支行概念,在 2002年,巴曙松提出了社區銀行的概念,他的理念主要就是完全復制美國的模式,在不同的區域內設立服務于當地的中小銀行,隨后王愛儉在 2005 年發表了《中國社區銀行發展模式研究》的文章,他指出應該給予社區銀行進行本土化的定義,將資產規模、目標客戶定位和治理機構進行了新的分類,隨后,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社區支行的概念應該就類似于我國目前已有的農商銀行及地方性銀行,此類銀行就是立足于當地開展各項業務、服務當地群眾的銀行。
                  ...........
                   
                  2.2 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經營特點及優劣勢
                   
                  2.2.1 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經營特點
                  社區支行、小微支行是銀行扎根社區和小商圈設置的物理網點,該網點在傳統的自助銀行服務區基礎之上,增設了便民增值服務區、電子銀行體驗區、業務咨詢區等功能區,通過各種智能電子設備來體現銀行新型的、智能化的、多元化的綜合服務。社區支行、小微支行作為小區金融、小微金融的物理載體,是銀行重要的獲客及零售服務渠道。社區支行、小微支行與支行網點互為補充,共同形成社區及小商圈 1.5公里半徑范圍內的金融服務圈,以提升居民金融服務便利性及生活便利性為出發點,實現“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務目標。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建設要求智能化、多樣化。智能化是指社區支行、小微支行要以電子銀行為基礎,以智能生活、商業折扣、理財投資、融資授信為主要功能。多樣化是指社區支行、小微支行選建地點可以多種化,可以是居民小區,也可以是商務區、工業園區、小微業主集聚地等。目前,大部分銀行采取的是針對不同類別的客戶的不同特征和需求,為其配置不同的產品,以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增加客戶粘性。以卡為基礎,配套手機銀行、網上銀行、賬戶信息即時通、錢生錢 B、跨行資金歸集等基礎產品,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根據客戶的多樣化需求,進行理財、微貸、智家 POS、發表工資等個性化配置,充分實現一攬子產品的組合銷售。
                  ........
                   
                  第三章我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風險點及政府監管存在的問題........13
                  3.1 社區支行、小微支行風險點.... 13
                  3.1.1 過度市場化 ............. 13
                  3.2 政府對社區支行、小微支行風險管控中存在的問題............ 15
                  3.2.1 監管職責不明晰 ..... 15
                  3.2.2 法律制度不健全 ..... 16
                  3.2.3 內控制度不全面 ..... 18
                  3.2.4 退出機制不明確 ..... 18
                  第四章完善我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風險監控建設的建議 ...............21
                  4.1 明確政府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責............ 21
                  4.2 完善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 22
                  4.3 推進運行過程中監督管理范圍的延伸............ 23
                  4.4 啟動相應的退出或“轉牌照”機制.... 24
                  第五章結語...........26
                   
                  第四章 完善我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風險監控建設的建議
                   
                  隨著我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發展,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風險點不斷暴露出來,作為國家的監管機構,不應緊緊依靠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監督,加強和設立各政府監管部門對社區支行、小微支行進行監管,同時明晰各部門的監管職責,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由于我國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使社區支行、小微支行在發展過程中,游走法律邊緣,因此,完善我國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也是頭等大事,除此以外,銀行內控系統不完善、信用風險等級大、服務過程中的各類風險事件都會逐步爆發出來,對社區支行、小微支行運行過程中的監督和管理也是政府監管部門的重要抓手。隨著三年的經營,部分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由于當初選址盲目,經營不善,對于此類社區支行、小微支行,政府監管部門應積極鼓勵和倡導啟動相應的退出或“轉牌照”機制。
                   
                  4.1 明確政府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責
                  我國銀行的監督管理主要依賴于國家政府的監管,在我國,“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要作為政府監管部門的角色,對銀行進行有效的監管,因此,對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監管,也應該有上述部門主要負責。雖然銀監會下發了 277 號文,但后續并沒有在監管職責上,做更清晰的闡述,在部門監管上,我們應該不僅僅依靠銀監會的“一紙規定”,更應該發揮“一行三會”對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管理監督權利,由于分業監督,金融體系監管的系統薄弱,“三會”之間缺少一個中間的聯動協調部門,各政府監管部門獨立成一個體系,在經營過程中,如果出現三種業務的交叉時,違規行為無法覆蓋監管,使監管對象有可乘之機。所以,應明晰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管職責,根據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經營特點,加強風險管理力度,并逐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對監管結果進行及時的披露,從而做到監管效率的大幅提升,對廣大民眾起到利益保護的作用。在外部監管方面,美國建立的自律協會就是對我們的一個啟示。在我國,中國銀行業協會是銀行系統的自律性組織,它主要由各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自愿結成,是一個非利益性的社會團體。銀行業協會的作用主要是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督促會員單位執行,加強會員單位間的溝通交流,加強會員單位和人民銀行及其他政府部門的聯系。銀行業協會有《中國銀行業同業自律公約》,所有會員單位依照《公約》開展各項工作,嚴格遵守各項紀律。筆者認為,中國銀行業協會也應該對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發展進行有效的推動,要加強會員單位之間的交流,為新模式、新概念的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健康發展提供交流的平臺。
                  .........
                   
                  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政策導向的調整,社區支行、小微支行已成為未來銀行網點的發展趨勢?,F在,越來越多的客戶轉向電子渠道,網絡交易平臺越來越多,金融操作更加便利,年輕人群更喜歡通過電子銀行、網絡銀行的方式進行業務交易,銀行網點面臨著轉型,一方面是建立自身的品牌效應,通過服務和產品更好的維護客戶,帶給客戶金融便利,增強客戶體驗,樹立品牌形象,主要目標是增強客戶的信任度;另一方面是網點向著小型化、便利化、社區化轉型,通過調研,當前傳統銀行網點柜臺業務辦理數量逐年降低,客戶近年來逐步接受電子設備,從幾年前的存取款依托自助機具處理,到現在的無卡存取款、自助設備轉賬、自助設備繳納水電煤氣費等,電子設備使用率越來越高,甚至多家銀行推出智能機器人、智能投顧系統替代傳統銀行的大堂經理、理財經理崗位,通過便利化、電子化的轉變使客戶等待和辦理業務的時間大大降低。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發展正是這一轉變所指向的未來銀行發展趨勢。由于我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建設較晚,國外的社區支行、小微支行模式又無法完全的復制,當前我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發展停留在探索期,無論從國家的監管政策還是社區支行、小微支行自身的業務發展模式都有待研討,政府監管部門對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風險控制也充滿著較多的挑戰。經過對我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風險點的深入研究,總結了政府對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監管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別為:監管職責不明晰、法律制度不健全、內控制度不全面、退出機制不明確。針對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幾個完善我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風險監控體系建設的建議,對明確我國政府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責、完善我國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推進運行過程中監督管理范圍的延伸和啟動相應的退出或“轉牌照”機制四個方面進行闡述。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監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我國尚未形成系統、規范、統一、連續的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監管體制,國家監管的滯后性也導致社區支行、小微支行風險事件頻發,無論未來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業務模式朝著何種方向發展,國家對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的風險控制和監督管理都是一項任重道遠的艱巨使命,希望有關政府監管部門能積極做好相關工作,使社區支行、小微支行健康發展,造福百姓。
                  ..........
                  參考文獻(略)
                   

                  QQ 1429724474 電話 18964107217
                  草莓AV福利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