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緒 論
1.1 研究背景
二十世紀,我國經歷了兩次深刻的轉型,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的近三十年,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層面的成就都是舉世矚目的。但與此同時,我國的貧富差距的擴大也是不可小覷的?,F階段我國的收入分配體系還不盡合理,行業差距、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等不斷的擴大。“富一代”,“富二代”,“貧二代”等已經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論熱點。尤其是那些自身所處環境較差的人,長期被一種被剝奪感侵擾著,他們更愿意去討論“富一代”有沒有原罪,并且當“富二代”做出某些有失道德的事情時,他們內心的不公平感便由然而生了。于是網絡上惡意辱罵富人、隨意破壞富人的轎車、綁架殺害富人的案例屢見不鮮。
媒體不斷報道的黑煤窯事件、制拆遷致死事件、寶馬撞人事件,引起人們對富人的財富來源、文化的質疑。在信息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的致富手段頗多,權利資本、關系資本等等也已經成為致富的重要手段,但大多數人能夠接受的仍然是依靠文化資本、專業資本、勞動資本致富。很多人疑惑的是為什么自己同別人一樣辛苦的工作一輩子最終卻連一棟房子都買不起!對收入分配、住房保障、醫療保障、教育體制等的不滿使得一部分人的“仇富”心理迸發。
1.2 研究目的及意義
當前社會公平與仇富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熱點話題。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仇富心態如果不加以制止,很可能影響社會安定,阻礙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與經濟發展。那么應該如何化解仇富心態呢?這就有必要對仇富心態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本文通過比較研究與案例研究,深入的探討現階段國民的仇富思想產生的原因,為仇富心態的理論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另外,在對已有文獻以及案例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利用調查問卷法進行研究,對比分析不同條件的人仇富心態是否相同。
通過本文的研究,作者期望為化解當前民眾仇富心態,維護社會穩定,建設和諧社會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1.3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涉及管理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領域。采用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理論研究,主要是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和資料,在現實生活中收集涉及仇富原因的案例。實證研究,主要是在理論研究基礎之上,進行問卷設計。對不同群體實施問卷調查,進而得出描述性統計結果及統計分析結果。............
...............
第 2 章 與仇富相關的術語辨識及基礎理論綜述
2.1 術語辨識
百度詞條上對仇富的解釋是:仇富現象多指對于富人階層或富人個體的致富手段的合法性、依法納稅等操守所持有的懷疑和否定傾向的社會心態。彭洪波在《社會風險視角下轉型中國的勞資矛盾研究》中指出:“仇富心理”實際上是一種歧視性用語,是用以描述“窮人”對“富人”的“嫉妒”、“仇恨”、“殺富濟貧”等心理,這一詞匯將窮人妖魔化,試圖掩蓋“富人”致富手段和生活方式的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
根據陜西省經理學研究會副會長姚軒鴿的觀點認為,“仇富”應從“仇”和“富”兩方面分析。“仇”是與恨緊密相連的一種心理反應,而恨無非是對本身之痛苦之源的一種心理感應。它包括嫉妒心與復仇心,前者即本身與社會他人的優劣相比所出現的一種逆反感;而后者則是他人對自己的傷害和該傷害所造成的痛苦或者是對有意傷害自己的人所產生的也有意給他以傷害的心理。“富”應從多方面來理解,它不僅包含金錢的充足,經濟條件的優越,也包含有權力的巨大,知識的豐厚,社會政治生活的安定,自然資源的充足,人才的有效聚斂等等。“富”是一種相對而言的理想層次,有比較才有層次,有比較才有“富”。余丹、黃琳慶在《風險視域下消解仇富心理的探討》中指出風險社會中的仇富心理,主要是指在特定的經濟政治體制下,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下層民眾對富人階層的一種厭惡、妒忌、仇恨等對抗性的心理行為傾向和價值取向。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郝亞明、朱薈在《“仇富”之社會性根源分析》一文中指出:“仇富心理是指由于貧富差距加大而導致的一種心理失衡狀態,主要表現金陵科技學院視光珠寶學院教師李素芳在《淺析我國社會轉型時期仇富心態》中則認為:“仇富心態是一種嫉妒心理在作祟、對財富的不正常心態。它沉淀于部分人的內心世界,具有潛藏性、隱蔽性,是不可直接感知的,但它又要通過一定的方式表現于外。”這里所指的仇富心理則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針對一切公認的富人以及那些比自己富有的或將要比自己富有的人的嫉妒、不滿、仇視。................
.................
第 3 章 仇富心態的比較研究 ............................................... 13
3.1 縱向比較—仇富心態歷史演進 .................................................13
3.2 橫向比較—不同國家間仇富比較...............................................20
本章小結 ...........................................................................26
第 4 章 仇富心態影響因素的案例分析及問卷描述 ............................. 29
4.1 案例分析.......................................................................29
4.2 問卷設計與構成 ............................................................... 39
本章小結........................................................................... 41
第 5 章 仇富心態實證研究 ..................................................43
5.1 研究設想 ...................................................................... 43
5.2 調查研究實施 ................................................................. 43
5.3 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5
5.4 仇富心態總體狀況............................................................. 46
5.5 仇富心態比較分析............................................................. 48
5.6 結論........................................................................... 55
本章小結........................................................................... 55
第 6 章 降低仇富心態的對策與研究展望 ......................................57
6.1 降低仇富心態的對策................................................. 57
結束語
對于收入水平低的弱勢群體來說,經濟狀況是決定其心態的最重要的原因,解決了這一問題,不平衡和仇富等不健康心態自然會得到解決,社會穩定也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強。調節收入分配,可以從稅收及慈善入手。慈善事業是當代社會得以化解諸多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一條重要而有效的途徑。國家應該加大慈善立法,通過各種途徑鼓勵富人參加慈善捐贈。另外,作為國家收入來源的稅收體系應設置規范。目前我國的稅收體制還不盡完善,據國家統計局與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9年數據顯示富人的個人納稅額占中國財政收入的1.28%。根據社會學理論,一個國家應多培養中產階級,而現在中國的納稅主體卻是可能跨入中產階層的群體。因此我國可以效仿國外開征遺產稅,通過稅收達到財富起點公平。另一方面,必須防止少數人利用資源壟斷等非勞動因素,獲取不公平、不合理的利益。對于現階段收入較低的階層進行工資改革,提高其基本收入。
對于貧困者要加大教育投資,使其更多的去考慮如何自強、致富,而不是一味的抱怨自己貧窮,妒富,尋找社會、體質因素。應當建立健全的社會心理疏導機制,使得社會矛盾與沖突發生時,社會各階層的焦慮、不滿、憤懣等消極心理狀態能夠及時得以釋放,建立社會安全閥。對弱勢群體進行心態教育,培養積極心態,為弱勢群體提供就業、創業支持,強化其對未來的憧憬。另一方面,貧困群體普遍缺乏一項生存技能,而且由于自身的經濟條件有限,又不能再學習獲得生存技能。因此,政府應當為相對貧困群體提供公共品,降低其生存成本,在此基礎上,為他們提供較好的培訓機會,并為之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