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文獻綜述怎么寫?(附文獻綜述范文)

                  論文價格:免費 論文用途:其他 編輯:碩博論文網 點擊次數:
                  論文字數:0 論文編號:sb2018022817143819796 日期:2018-03-12 來源:碩博論文網
                          在各專業論文寫作中,醫學經常會用到文獻綜述這種文體。這是因為醫學研究更注重實踐應用,經常會借鑒別人的研究成果,對文獻資料應用最多。醫學綜述,是查閱醫學某一專題在一段時期內的相當數量的文獻資料,經過分析研究,選取有關情報信息,進行歸納整理,作出綜合性描述的文章。下面為大家總結了醫學綜述論文的格式及一些寫法,以供大家參考。
                          綜述一般都包括題名、著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幾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體和總結組成。
                          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問題,包括寫作目的、意義和作用,綜述問題的歷史、資料來源、現狀和發展動態,有關概念和定義,選擇這一專題的目的和動機、應用價值和實踐意義,如果屬于爭論性課題,要指明爭論的焦點所在。
                          主體主要包括論據和論證。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比較各種觀點的異同點及其理論根據,從而反映作者的見解。為把問題說得明白透徹,可分為若干個小標題分述。這部分應包括歷史發展、現狀分析和趨向預測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歷史發展:要按時間順序,簡要說明這一課題的提出及各歷史階段的發展狀況,體現各階段的研究水平。②現狀分析:介紹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現狀及各派觀點,包括作者本人的觀點。將歸納、整理的科學事實和資料進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對有創造性和發展前途的理論或假說要詳細介紹,并引出論據;對有爭論的問題要介紹各家觀點或學說,進行比較,指問題的焦點和可能的發展趨勢,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對陳舊的、過時的或已被否定的觀點可從簡。對一般讀者熟知的問題只要提及即可。
                          ③趨向預測:在縱橫對比中肯定所綜述課題的研究水平、存在問題和不同觀點,提出展望性意見。這部分內容要寫得客觀、準確,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徑,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鋪路。主體部分沒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問題年代順序介紹,也有按問題的現狀加以闡述的。不論采用哪種方式,都應比較各家學說及論據,闡明有關問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主體部分的寫法有下列幾種:
                          (1) 縱式寫法。“縱”是“歷史發展縱觀”。它主要圍繞某一專題,按時間先后順序或專題本身發展層次,對其歷史演變、目前狀況、趨向預測作縱向描述,從而勾劃出某一專題的來龍去脈和發展軌跡??v式寫法要脈絡分明,即對某一專題在各個階段的發展動態作扼要描述,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取得了什么成果,還存在哪些問題,今后發展趨向如何,對這些內容要把發展層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緊密銜接。書寫綜述不要孤立地按時間順序羅列事實,把它寫成了“大事記”或“編年體”??v式寫法還要突出一個“創”字。有些專題時間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時就要抓住具有創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詳細介紹,而對一般性、重復性的資料就從簡從略。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做到了詳略得當??v式寫法適合于動態性綜述。這種綜述描述專題的發展動向明顯,層次清楚。
                          (2) 橫式寫法。“橫”是“國際國內橫覽”。它就是對某一專題在國際和國內的各個方面,如各派觀點、各家之言、各種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較。通過橫向對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種觀點、見解、方法、成果的優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國際水平、國內水平和本單位水平,從而找到了差距。
                          (3) 縱橫結合式寫法在同一篇綜述中,同時采用縱式與橫式寫法。例如,寫歷史背景采用縱式寫法,寫目前狀況采用橫式寫法。通過“縱”、“橫”描述,才能廣泛地綜合文獻資料,全面系統地認識某一專題及其發展方向,作出比較可靠的趨向預測,為新的研究工作選擇突破口或提供參考依據。無論是縱式、橫式或是縱橫結合式寫法,都要求做到:一要全面系統地搜集資料,客觀公正地如實反映;二要分析透徹,綜合恰當;三要層次分明,條理清楚;四要語言簡練,詳略得當。
                          綜述是一種較為獨特的論文形式,我們需要圍繞某一專題,收集大量相關原始文獻,進行分析和綜合,闡明其研究進展,揭示其發展趨勢,才能把論文寫得更好。
                   
                  范文精選:
                  題目: 矯形器在運動損傷康復中的應用進展
                  矯形器是裝配于人體外部,通過力的作用以預防、矯正畸形,補償功能和輔助治療骨關節及神經肌肉疾患的體外使用裝置的總稱。矯形器(orthosis)一詞最早由美國Vernon Nickel在1953年提出,是希臘語中“ortho”和“statikos”二詞組合的略寫,曾被稱為夾板或支具。最早的夾板用于固定治療肢體的骨折,18世紀以后薄鐵制造工藝高度發展,歐洲已有大量精巧的夾板、支具生產。在我國,明代已經應用了木制圍腰,中醫骨傷科應用小夾板治療骨折的歷史久遠。近年來,隨著矯形外科、康復醫學及現代高分子材料學、生物力學的發展,矯形器的研發、制作、裝配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歐美發達國家不僅被廣泛應用于臨床骨科、矯形外科及康復醫學科,而且已經成為運動創傷外科和骨外科制動、固定、治療、康復訓練等主要的輔助裝置。在我國,雖然矯形器的優點已逐步被臨床骨科、康復醫學科和矯形外科醫師所認識和接受,主要應用于臨床神經康復和骨科康復領域,許多報道對此都進行了較全面的論述[1—3],但缺乏足夠的基礎理論機制和臨床實踐研究。矯形器在運動損傷康復中的作用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如何有效地發揮矯形器在運動損傷后的康復治療及運動訓練中的作用,已成為國內廣大運動康復醫學專業人員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旨在引起相關專業人員注意認識差距,積極開展矯形器的臨床實踐應用和基礎性理論研究,促進矯形器在運動損傷康復中的應用,為各類運動損傷患者的康復訓練提供有力的保障。 
                  1  矯形器的分類 
                  199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確認并公布了矯形器的統一名稱和分類。具體分類方法可參閱文獻[16]。Rovere等根據矯形器的作用將矯形器分為三大類:康復性、功能性和預防性矯形器[4]??祻托猿C形器主要應用于運動損傷或手術后康復訓練過程中,以保護受傷部位、促進運動功能恢復;功能性矯形器是在運動損傷或手術后確保運動員能夠重返比賽避免受傷部位再次受傷而使用;預防性矯形器主要用于保護正常部位避免發生運動損傷。另外,有些專著和文獻根據制作材料將矯形器分為軟、硬和半硬(semirigid)矯形器。
                  2  矯形器在運動損傷康復中的應用歷史  通過MEDLINE PUBMED搜索引擎輸入“orthosis in sports injury”共搜索到相關文獻251篇,最早的文獻報道是Roser LA等1971年研究比較了支具和膠布應用于不穩定膝關節的效果[5],Rovere等[4]1989年在《臨床運動醫學雜志》發表了“支具和膠布在運動醫學中的應(略)
                  3  矯形器在運動損傷康復中的應用現狀 
                  李敏杰[11]曾對目前運動創傷康復治療中常用的矯形器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Decoster LC[12]等2003年在美國運動醫學骨科學會會員中對ACL功能性矯形器的使用處方模式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3%的骨科醫生從來沒有給ACL重建的患者矯形器處方,從來沒有給ACL缺損患者處方的骨科醫生僅占3%,免負荷矯形器更多地應用于ACL缺損的患者,但由于缺少理論基礎,大多數骨科醫生是根據臨床經驗和判斷來開矯形器處方。在國內,尚缺乏相關的統計數據報道。目前,在運動損傷康復中常用的矯形器主要有上肢、下肢和脊柱矯形器。 3.1  下肢矯形器的應用 
                  常用于運動損傷康復的下肢矯形器有數字卡盤調節式膝關節矯形器、前/后交叉韌帶重建矯形器、充氣式踝關節矯形器、動態踝關節矯形器等。數字卡盤調節式支具可用于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治療和術后康復、韌帶損傷的治療和術后制動、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輔助治療,以及膝關節滑膜病變、滑膜炎的治療和術后康復。王予彬等成功地將數字卡盤調節式矯形器應用于各類膝關節外傷與重建手術后康復計劃的臨床研究中[13]。著名運動員姚明(略)
                  3.2  上肢矯形器的應用 
                  常用于運動損傷康復的上肢矯形器有肩外展矯形器、肘部護具、腕部及指關節護具等。肩外展矯形器主要應用于三角肌癱瘓、肩關節(略)
                  3.3  脊柱矯形器的應用 
                  常用的脊柱矯形器有頸椎矯形器、固定性脊柱矯形器、脊柱側凸矯形器等。脊柱的運動創傷雖然發生率相對較低,但一旦發生就會導致較為嚴重的后果。隨著競技體育的發展,這類損傷也有增加的趨勢,在我國著名運動員中遭受脊柱損傷的有桑蘭、湯淼、王艷等。頸椎及脊柱矯形器主要用于傷后保護脊柱、限制脊柱活動,是傷后運動康復訓練必要的輔助用具。脊柱側凸矯形器主要適用于Cobb′s角在20°—40°的脊柱側凸患者,運用生物工程力學原理的三點力系統,改變脊柱及骨盆、胸廓、肩胛帶的力學和運動學特征,達到矯正脊柱畸形的作用[16]。
                  4  矯形器在運動損傷康復中的作用機制 
                  Knutzen等[17]1983年即對膝關節術后穿矯形器患者跑步中的動態關節活動范圍進行了測量,結果顯示,去旋轉矯形器能限制術后膝關節內外旋活動,但同時膝關節屈伸活動范圍也降低了11%,而彈性矯形器不能降低動態關節活動范圍。Albright JP等[18]1995年在“膝關節矯形器在運動中的應用”一文中描述到:從生物力學方面研究顯示當時應用的預防性膝關節矯形器可提供給側副韌帶20%—30%更大的阻力,故預防性膝關節矯形器能夠相對于內側副韌帶更多地保護前交叉韌帶。無論用什么材料制作的預防性膝關節矯形器,關鍵是要有足夠的硬度預防外側副韌帶在關節線處導致矯形器鉸鏈關節(略)
                  5  小結 
                  目前國內外對于矯形器的應用能夠促進運動創傷的康復已持較為一致的觀點,但大多數臨床醫師、康復治療師等都是根據臨床工作經驗在使用,如何因人而異、科學正確地開出矯形器處方已經成為相關專業人員面臨的首要問題!此外,建立科學的運動功能評定體系、從機械生理學角度研究和開發矯形器產品已經成為當前國內外研究的主要方向 [30]。在體制上,應該采用大學和研究機構與大企業密切結合,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機制,促進學校的研究成果通過企業強有力的中試能力順利的實現產業化[10]。同時,應該加強國內矯形器生產企業研發中心的科研能力,隨時跟蹤本領域科技和產品的發展動態和社會需求,及時開展具有前瞻性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推動矯形器在運動創傷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略。
                   

                  如果您有論文相關需求,可以通過下面的方式聯系我們
                  點擊聯系客服
                  QQ 1429724474 電話 18964107217
                  草莓AV福利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