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題報告文獻綜述怎么寫?文獻綜述一般包含以下四部分:摘要、引言、主體和參考文獻,本文是一篇建筑學論文的文獻綜述,以“太原崇善寺大悲殿建筑形制及保護技術研究”為例,為大家講述文獻綜述的寫作要點,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文獻綜述范文
一、論文
1、前言
簡要說明寫作的目的、意義、有關概念的定義,綜述的范圍,描述課題的研究現狀,以及有關主題爭論的焦點和發展趨勢等。
2、正文
文獻綜述的重點。通過理論發展階段性成果、理論意義、實踐意義、成熟可靠新近的權威可信等,比較不同學者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及其理論依據,闡明問題的來龍去脈和作者自己的見解。
3、總結與展望
對正文各種觀點進行綜合評價,高度概括主題內容,提出自己的觀點意見主張展望發展前景。簡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決的問題及研究成果的意義和價值,在寫作中應注意給出一個較為明確的階段性結論。
4、參考文獻
一般參考文獻的多少可體現作者閱讀文獻的廣度和深度。一般不低于20條,以最近3-5年內的最新文獻為主。
二、論文摘要
中國傳統建筑是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結構演變,建筑營造技術逐漸趨向成熟,形成了完整的模數制度體系,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筑建造的特殊體系。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域風格、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建筑風格不盡相同,但這些建筑均是某一特定時期文化、歷史的見證者。當前社會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建筑遺產的保護,許多殘損、破敗的古建筑得到修繕,得以繼續保存。我們應當不斷加強人們對于古建筑的保護意識,做到全面保護古建筑,讓古建筑的長久的保存,讓古建筑文化代代傳承。
古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壞,雖然經過修繕能夠得以保存,但古建筑終究是有壽命的,如何能保留其所有的信息,讓建筑長久的延續下去就需要結合現代技術。要實現建筑的保護,首要的就是對其建筑本體結構特點進行完整的、明確的把控,通過對建筑的結構特征、比例特點進行研究,了解建筑狀況,保證修繕過程的準確性。同時,古建筑在修繕施工過程中不同構件、不同材料工藝、不同殘損情況、不同結構的信息復雜、繁多,包括材質、尺寸、殘損程度、殘損位置、修繕措施等,傳統的信息保存方法多數是以文字描述、圖片信息并與AUTODESK CAD、Sketch Up等軟件結合記錄,這種傳統的古建筑信息管理沒有對傳統建筑的信息進行系統性的歸檔,給資料提取、查閱、對比研究及后續維護管理上造成了較大難度。BIM技術的應用,開辟了一條新的古建筑保護技術道路,BIM技術擁有隨時提取、添加、更新信息的優勢,將傳統建筑的歷史信息、材質、殘損信息、修繕信息等綜合到同一平臺中,實現信息之間的系統化、一體化管理,在修繕施工時隨時查看,提高效率的同時避免出錯,并且結合BIM技術還能實現傳統建筑信息資源的社會共享,為傳統建筑的保護提供思維策略。
本文通過大悲殿歷史演變梳理的基礎上,對大悲殿的建筑形制進行研究,把握建筑的整體比例關系,同時記錄大悲殿的殘損情況,并分析其殘損原因,基于此建立起殘損信息模型,對殘損現象進行記錄與表達,最后提出針對性的修繕措施。
本文分為四部分進行論述:第一部分是緒論,首先論述了論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并通過查閱文獻對國內外研究成果進行總結。第二部分是對山西明代建筑特點的總結和概述,首先以明代建筑大木技術發展特點為切入點,然后分析了山西明代建筑發展過程,并對明代建筑特點總結,最后在碑刻及文獻資料的研究下,對崇善寺歷史演變過程進行梳理,了解大悲殿的前世今生。第三部分是對大悲殿現狀的研究,包括第三章建筑形制研究和第四章殘損現狀及成因分析兩章。首先是對建筑營造尺度、平面尺度、立面比例、剖面構成、斗栱五個方面進行分析,把握大悲殿的整體比例關系,明確大悲殿的結構特點、時代特點,為后續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其次是在現場調研、勘察的基礎上,對大悲殿的殘損現狀及原因分析,并明確大悲殿的價值。
第四部分是在現狀研究的基礎上,對大悲殿保護技術的研究,包括殘損信息模型搭建以及保護修繕措施兩方面。第五章是在建筑形制和殘損研究的基礎上,利用REVIT平臺,建立大悲殿殘損信息模型,實現殘損信息的系統化管理,并利用Revit包含的擴展功能,直觀的表達殘損情況,第六章根據現狀研究,在“原工藝、原形制、原材料”修繕原則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修繕措施,保證修繕過程的順利進行,更好的保護古建筑。本文希望通過對大悲殿現狀情況探究,整理、分析大悲殿在建筑形制上的特點以及具體殘損情況,針對其特點,運用合理的技術妥善保護大悲殿,并對今后古建筑的保護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三、國內外研究評述
(1)本文的研究對象大悲殿是明洪武年間的官式建筑,通過對大悲殿大木結構特征分析,研究其在平面尺度、立面比例、剖面構成、步架與舉架、出檐與收山上的時代特征,為研究明代早期官式建筑提供資料;(2)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利用REVIT建立大悲殿的殘損信息模型,系統化、一體化的管理大悲殿的材質、殘損、修繕信息,提高信息管理的讀取效率;(3)在對大悲殿建筑形制研究及殘損信息模型建立的基礎上,對大悲殿的殘損及成因進行分析,按照新時期文物建筑保護與修繕的基本要求,為大悲殿的修繕提供指導性意見。
四、論文結論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廣袤無垠的疆土上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沉淀了深厚的文化,留存了數量龐大的建筑遺產,擁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承載著匠人的建造技藝。明朝作為我國朝代更替中的一環,其建筑營造技術處在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對我國建筑技藝的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崇善寺在明初開始興建,經歷多次擴建、修繕、災禍,建筑已損毀殆盡,僅剩大悲殿和鐘、鼓亭等附屬建筑。大悲殿作為明初官式建筑代表之一,保留了明初官式建筑的營造技藝與手段,展現了明初官式建筑的獨特性,但經過幾百年的歷史轉變,大悲殿本身存在多處損壞,亟待修復。因此,本文從大悲殿建筑形制及殘損現狀研究出發,依托BIM技術,建立起殘損信息模型,并針對性的提出修繕措施,以求更加合理、有效的保護大悲殿。
結論如下:
(1)通過對文獻資料的研究了解大悲殿的歷史演變過程,從大悲殿的營造尺度、平面尺度、剖面構成、立面比例、斗栱五個方面出發,發現大悲殿建筑形制主要表現出以下特點:
1)在平面尺度、立面比例、屋面出檐方面基本符合明初建筑形制的普遍規律;
2)檐柱高與建筑剖面之間并不存在精確的模數關系,但在設計時仍參照下檐柱高將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3)在舉折方面大悲殿表現出延續宋制的特點;
4)大悲殿的收山很小,擴大了屋面寬度,與明初建筑特點不符;
5)柱頭科斗栱出跳寬度開始增加,整體更類似宋制斗栱,處在斗栱形制初步轉變時期,平身科斗栱與清制斗栱類似,部分做法不同,角科斗栱形制為搭交鬧頭昂,與清制斗栱形制更類似。
(2)大悲殿經過幾百年的風雨,現狀有多處損壞,通過對大悲殿進行實地調研分析其存在的殘損情況,發現其主要損壞在大木構架、屋面、臺基地面及墻體上,大木構架上主要是柱子不均勻沉降引發的梁架歪閃、扭曲,以及部分構件的開裂、遭朽;屋面上主要是瓦件的損壞、脊獸的缺失以及局部屋面隆起;臺基地面的損壞主要是鋪磚的破損及酥堿;墻體的損壞主要是抹灰層的脫落,以及山墻的“前高后低”。結合大悲殿地勘報告及周邊環境影響,發現大悲殿損壞最主要的原因是基礎變形,從而導致柱子不均勻沉降,大木構架扭曲變形,除此之外,大悲殿還受到風化、潮濕、雨水的影響導致木構件遭朽、腐蝕,鋪磚酥堿,并且后人在修繕時還對原有形制改變,對建筑原有風貌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2)在對大悲殿建筑形制及殘損現狀進行研究后,對其營造技藝特點及殘損原因有了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需要對大悲殿合理的進行保護,通過BIM技術的應用,建立大悲殿信息模型,完整的、系統的保護大悲殿的所有信息,并且提出合理的修繕建議。
1)應用BIM技術的大悲殿信息管理。大悲殿的構件種類豐富,殘損信息、工藝信息等繁多,傳統的殘損信息保存多是二維記錄,文字與圖片共同結合,難以系統化保存,在當前的信息化社會,利用BIM技術的Revit平臺,建立大悲殿模型,并將所有殘損信息全部錄入,模型、殘損情況、現場照片在同一視圖中體現,提高了信息保存的整體性。在修繕過程中,對大悲殿殘損情況有直觀的認知能夠更好的把控施工的進行,利用Revit中的“階段化設置”,明確建筑修繕的進展過程,結合“可視化”、“過濾器”、“注釋標記”等手段,直觀、清晰的表達大悲殿的殘損現狀,為修繕的順利進行提供基礎資料,更好的保護大悲殿。2)針對性的修繕措施。當前社會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展現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的建筑遺產應當被重點保護,大悲殿擁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應當制定合理的措施,保護這一重要的建筑遺產。大悲殿每個部位殘損原因、殘損程度、殘損類型均不相同,需要結合實際需求,針對每類殘損提出針對性的修繕方案,以達到保護目的,在日常中,也要加強對建筑的維護與保養,讓建筑能保存的更長久。
五、參考文獻
[1]張紀仲,安岌.太原崇善寺文物圖錄[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0.
[2]紀仲,安笈.會城第一叢林崇善寺[J].五臺山研究,1987(03):45-48.
[3]郭英,曹紅霞.明清太原府[J].中國文化遺產,2008(01):106-113.
[4]裴小瓊.崇善寺的歷史價值初探[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24(01):101-104
[5]何梅.山西崇善寺《磧砂藏》本的價值[J].五臺山研究,2000(02):16-21.
[6]成大生.山西彩塑[J].古建園林技術,2001(04):10-17
[7]郭華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8]胡南斯.北京紫禁城南熏殿建筑形制與修繕設計研究[D].清華大學,2014.
[9]楊柳.故宮延慶殿建筑形制研究及修繕[D].清華大學,2014.
10]傅熹年.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設計方法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7.
[11]王藏博,徐怡濤.明清北京官式建筑柱頭科、平身科形制分期研究——兼論故宮慈寧宮花園咸若館建筑年代[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9(08):36-51+110.
[12]]尚其偉.基于BIM的建筑工程設計管理初步研究[J].居業,2015(18):39-40.
開題報告文獻范文怎么寫
以上是建筑學論文的開題報告文獻綜述怎么寫的相關內容,可以參考完成自己的論文文獻綜述,如果你想了解論文寫作的其他內容,可以在本網站查閱相關信息,如果你需要論文指導,可以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