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題目: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間自殺行為及影響因素的綜述
論文語種: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精神醫學
是否有數據處理要求:否
您的國家:中國
您的學校背景:一流重點學校
要求字數:6000左右
論文用途:碩士畢業論文
是否需要盲審(博士或碩士生有這個需要):是
補充要求和說明: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間自殺行為及影響因素的綜述——精神醫學碩士文獻綜述
1. 世界和中國自殺情況概述
作為世界范圍內引人注目的重要問題——自殺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焦點問題。聯合國1996年文件上寫到:“自殺是一個全球性的悲劇,每年有超過50萬人死于自殺,由于各國的風俗習慣差異,部分國家甚至會嚴重低保自殺人數,導致實際數字可能更高,約有120萬人。自殺問題不僅發生在發達國家,也發生在廣大發展中國家,自殺出現在不同的年齡段和不同的年齡層。”。“雖然國際上自殺的變異很大,過去數十年全球的情況表現出上升的趨勢,特別是青年人,老年人相對較低”。這個情況持續發展的結果是,自殺是導致年輕人死亡的最主要三大原因之一。對于自殺行為的統計數據顯示,一次自殺意味著隱含的至少20次自殺未遂。即使是自殺未遂被救起,很多人員也需要到醫院就醫,并導致不可逆的殘疾。在許多國家,自殺未遂而被送入醫院治療,是年輕人進入急癥治療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沖動和不恰當的行為也導致部分國家醫療負擔過重,給國家的財政和公共衛生支出帶來負面影響。年輕人是自殺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自殺未遂以后,經常伴隨高概率的新的自殺行為 [1]。另一項研究數據表明:世界上自殺未遂是自殺的至少10倍,這些數據不包括因為沒有回避或忌諱的統計數據。今天,自殺真的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突出的普遍性問題,自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在現代社會中,自殺不僅沒有被控制住,但因為人承受精神痛苦和生活壓力的增加,導致增加的趨勢。
2. 自殺行為、自殺未遂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
3.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與自殺的研究進展
4. 住院精神病病人自殺危險因素剖析
5. 精神病患者自殺的預防和應對
目前,國內精神病患者的自殺識別率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仍然較低。通常,在醫院里就醫的精神病患者,同時又具有身體疾病和抑郁癥狀的群體,是發生自殺的高危群體。
精神病患者自殺意念和行為識別率低的部分原因是因為各科住院和門診醫生接受相關培訓不足,缺乏對自殺知識、自殺心理學以及行為學的了解和掌握,需要以加強醫生的臨床癥狀和治療相關培訓,加強自殺的宣傳和教育;醫生在臨床工作,病人的精神狀態檢查和評估自殺的風險,自殺積極發現線索非常重要;同時改善聯系咨詢的患者有自殺意念危機干預機制。此外,病人家屬對于自殺相關知識也缺乏了解,可能會由于看護不到位,或者是在探望病人期間,不能恰當地溝通和處理可能存在的言語矛盾以及心理問題,導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自殺現象。綜上,在醫院的醫療環境,也需要病人家屬和各種形式的自殺預防和常識宣傳。
參考文獻
[1] Huang TL, Lee CT, Liu YL. 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effects of antidepressants. J Psychiatr Res. 2007.
[2] 李功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對急性精神應激的保護作用和氟西汀的干預研究:[博士學位論文].長沙:中南大學,2006.
[3] 張衛華,譚云龍,周沫,周東豐.精神分裂癥患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水平及其與臨床癥狀的關系.中華精神科雜志,2007,40(4):197-200.
[4] H Wang JP, Tsai SJ, Hong CJ, Yang CH, Limg JF, Yang YM. The Val66 Met Polymorphism of the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 gene associated with geriatrie depression. Neurobiol Aging. 2006,27(12):1834.
[5] Lee BH,Kim H, Park SH,Kim YK Decreased Plasma BDNF level in depressive Patients. J Affect Disord.2007,101(l-3):239-44.
[6] 張敬懸,張艷,翁正. 山東省不同人群自殺死亡的特征:3種流行病學演研究方法比較.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52):10543-10546.
[7] 李獻云,費立鵬,張艷萍.負性生活事件與自殺行為研究.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8,34(3):57-61.
[8]梁燁,姜春玲,王志青,等.北京50家綜合醫院門診患者自殺意念及自殺未遂調查,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l):l9-24.
[9] 郭田生,閏翰.自殺行為的研究進展及醫學干預.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9,26(4):213.
[10] P Solomon VD. Handbook of Psychiatry. California: 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 1971.322-330.